分類 / d430v 作者 / 張大魯 期數 / 第368期
走出解憂實驗室,才是「憂愁」的開始 斜槓教授 蘇文鈺 用音樂咖啡療癒自己,用程式翻轉偏鄉孩子
交大畢業、紐約大學電機博士、史丹佛大學音樂音響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蘇文鈺,毫無疑問就是個學霸。
然而,他不止專業能力頂尖,生活也很有品味,聽黑膠、品咖啡,特別的是,他喜歡DIY,組裝音響、設計咖啡濾杯、烘焙咖啡豆……
更特別的是,身為頂大教授,他不關在學術象牙塔,而是走入偏鄉教孩子寫程式,因為他說:我的研究若做好,只幫了幾個人,但走去偏鄉,影響的是我們的下一代。
攝影/張大魯
約訪成大資訊系教授蘇文鈺,他說:「就星期四上午10點吧,我那時段都在研究室,開放給朋友來喝咖啡聊天。」可是採訪需要安靜的場域,我有點擔心蘇教授的研究室會不會是門庭若市的咖啡吧,「那我們約9點半好了,而且,搞不好那天沒人來喝咖啡。」
採訪當天,我準時踏進蘇文鈺的研究室,形容室內「雜亂無章」應該不為過。眼前沒看到他的辦公桌,反而是兩個大喇叭吸睛。滿地的組裝電子產品,根本看不出用途,靠牆還有兩台黑膠唱盤。唯一有秩序的是,書櫃中幾百張黑膠唱片直挺挺的排列著。
蘇教授從一堆混亂的杯盤中,找出他設計的沖泡壺,熱情地沖泡咖啡,還補了一句:「好久沒用這個壺了,蓋子不知跑哪去。」
DIY音響的族群,一定知道他
兩年前,我採訪過蘇文鈺,知道他是涉獵廣泛、才華四溢的斜槓教授,但當年他曾嗆聲:玩音響的人,如果沒聽過蘇文鈺這三個字,就是那個人音響還沒有玩夠!今天的訪談就從這裡開始吧。
「好狂妄喔,我可不可以收回這句話。唉,當年年少無知啦,我重新修正一下:自己動手做音響的族群,一定會知道我,但玩那種很貴很貴音響的玩家,是不屑我們這種DIY的啦!」蘇文鈺說。
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紐約大學理工學院電機博士、交通大學電信中心博士後、工研院電通所工程師、中華大學資訊系副教授、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系教授,頂著這些「光環」,外界都覺得蘇文鈺一定是個典型的「只會讀書且宅男又無趣的工程師、學者」,其實不然。
他多采多姿的創意,讓他跨足音響、咖啡等領域,最令人驚喜的是,他發願走入偏鄉,教孩子寫電腦程式;又為了要讓人才留在台灣,他從齊柏林的空拍點子,想到教孩子玩空拍機,讓孩子從不同視角愛上台灣。
沒學成鋼琴,卻與音樂一輩子結緣
蘇文鈺出生時是早產兒,「媽媽連我是哪天出生的都忘了,當年新生兒不必急著報戶口,何況我是早產兒,有很大的機率活不了,打了半年的點滴後,醫生確定我穩定了,才在出院後去報戶口。」蘇文鈺身分證寫的1964年5月1日,並非真正的出生日,他也沒想去追查真相,「而且那家小醫院也收掉了。」
蘇文鈺念書成績向來很好,也喜歡玩一些電子產品,小學六年級時就會組裝「千人震」去惡作劇電班上女生,「誰叫她們平常欺負我、偷打我!」蘇文鈺憶兒時:「但是電完後,自己只會被她們打得更慘,哈哈!」
蘇文鈺除了玩這些電子零組件,國中時也會試著修理家裡的唱機。哥哥很愛聽音樂,買了很多黑膠唱片,後來哥哥去讀大學,把幾百張唱片全數移交給他,「我對音樂和音響的啟蒙就是從這裡開始。」他看見姐姐學鋼琴,也想跟著學,但父親暴怒阻止:「音樂是女生學的,你是男生,要不去當醫生就是做工程師。」
沒學成鋼琴,卻一輩子買黑膠唱片,和音樂脫不了關係。蘇文鈺粗估目前的收藏約8000~9000張唱片,「而且每張我都聽過。」他說,聽唱片有個好處,黑膠每面大約20~30分鐘就結束,所以得起身去翻面,否則唱針容易刮壞。「工作半小時就起來走動一下,才是健康的,不是嗎?」
興起出家的念頭,被聖嚴法師婉拒
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博士後研究,正值蘇文鈺人生最高峰,他回憶一件事:一位教授走到他的桌前,順手拿起他剛列印出來的論文,看了幾眼就把論文丟進垃圾桶,對著蘇文鈺說:「第一、你在謀殺大樹;第二、你如果沒什麼貢獻就不要寫;第三,如果你這輩子寫了5篇,發現還沒在這個領域奠定基礎、揚名立萬,那你就不是做研究的料。」
蘇文鈺聽完好羞愧,卻更堅定自己要在美國闖出名號的信念。不料,卻接到母親生病的消息,他必須抉擇:回國或留下。「我情緒很複雜,但想到媽媽生我時的痛苦和危險,還是決定放棄美國的一切,回國照顧媽媽。」
蘇文鈺開始吃素、陪著媽媽養病,同時看了很多佛教節目,被一些理念感動,於是決定到法鼓山參加短期出家體驗營。法號「果鴻」的蘇文鈺,向聖嚴法師表達出家意願時,聖嚴卻說:「在家也可以渡眾生。」婉拒他剃度入寺。日後回想,蘇文鈺說,師父這是告訴他:「你還有很多事要做!」
聊到這裡,有人走進研究室,蘇文鈺介紹:「他是台南很有名的木工,阿龍,我跟他學習做音響的木框。」
蘇文鈺回國後,十分喜歡做木工、做音響,為了向學生證明:好產品真的有可能向群眾募資,他將自己設計的專利不鏽鋼咖啡濾杯上架募資平台,兩千多元高單價的咖啡濾杯竟賣了快4000個,甚至賣到國外去。「先做給你們看,學生就心服口服了。」
改變城鄉差距,必須靠民間的力量
在台南成功大學教書多年,蘇文鈺思索:為何南部的孩子一定要到台北工作,現在是網路世代,依靠網路幾乎可以解決90%的生活所需,如何讓偏鄉的孩子留在原生地工作?「我來努力看看。」
偏鄉的困境多根源自經濟不足,沒有多樣性的工作機會,導致人口外移。厲害的小孩離開家鄉後就不會再回來,留下的只有老弱婦孺,但要改變城鄉差距,靠政府太慢了,必須靠民間的力量。
蘇文鈺寫了很多教材,帶學生團隊先到嘉義東石的國小教孩子寫程式。他說,台灣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是從美國引進,「但一個3億人口的國家和一個2300萬人的國家是不同的。」美國的訓練系統不同,所以可以有比爾蓋茲這樣的人才冒出來,「如果台灣照著美國方式走,培植出的好人才,好的會去美國、中國,去不了的才留在台灣。」
蘇文鈺想要寫的程式教材,是可以結合國語文、社會科學,文化保存與社區發展有關,用資訊科技、程式設計來輔助具備台灣文化的東西,要跟美國有所區隔,培育出不只是程式設計師,更是一位thinker,在做任何事時,可以思考對這個國家、世界和地球有沒有助益,要成為通才裡的專才。「如果只專注於寫程式,一輩子只能當企業的工程師。」
說到這裡,研究室又進來2人,一位是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的助理教授,另一位是台南市立醫院的眼科醫生。「他們是來討論音響的。」蘇文鈺笑說,自己的本行是做音響……我不禁打斷說:「您本行是大學教授吧。」蘇文鈺解釋,他在資訊系裡做的研究是跟音樂、音響有關。
帶孩子空拍,看見家鄉的美麗與哀愁
好的人才皆往美國跑,如何為台灣留下人才呢?蘇文鈺前幾年看到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靈機一動,提出空拍「看見家鄉」的計畫。
他教會孩子寫程式後,有些孩子會到城市找程式設計的工作,再好一點的就出國工作,沒有關注自己的家鄉,甚至不了解家鄉。「我常去東石教寫程式,那邊真的很美,但當地的孩子卻不覺得。」在他們平面的視角,家鄉有的只是破舊的房子、街角堆著垃圾,學會程式後他們就離開家鄉。
「空拍家鄉是一個吸引力,進而體認到自身與土地的情感連結。」蘇文鈺開始募款買空拍機,他認為應該沒有小孩子不喜歡玩遙控飛機吧!從空中俯瞰,視角不一樣時,觀點也會不同。「空拍家鄉一定比騎腳踏車逛逛更吸引孩子。」果然,「看見家鄉」空拍計畫開始執行後,每個小朋友都興奮到不行,週六日都拉著老師要去空拍。
經過半年的學習訓練,小朋友開始操作空拍。目前除了影片,也同時拍鳥瞰圖,「我們會做一個社群網站,讓全國在玩空拍的人都可以照著一定的規格,不斷上傳、更新拍攝的鳥瞰照片,利用經緯度準確標示地點,把台灣地圖一塊塊地拼起來,可以看見地形地貌的改變,濫墾、盜採、污染等非法行為也都可以被一目瞭然。看見家鄉、看見台灣、看見這片土地,其實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事,而且歡迎大家都來上傳。」
蘇文鈺坦言,在偏鄉教小孩子很累,原本只想教到65歲退休,「但現在決定就做到死為止吧!」
他也喜歡寫小說,「關於學校黑暗面的、關於音樂的、人生無常的,已經寫了一半,只是工作很忙,暫時停筆。但一定要在死前發表。」蘇文鈺說完又想到:「我要提前退休,開家結合木工的冰店,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賣冰是最賺錢的,冰店後方隔間出來做木工。」
訪談尾聲,我起身告辭。蘇文鈺和3位友人已經自顧地聊起音響。我正準備走出研究室,發現門上掛了「解憂實驗室」的木牌,不由得回頭好奇問:「進來的人真的都可以解了憂再離開嗎?」
「學生應該沒有,朋友會有吧!」蘇文鈺有點心虛地說,不過,馬上被眼科醫生打臉:「我們也沒有,蘇文鈺點子太多,自己做不來,就把我們當成他的學生,分派工作、責令完成,我們很憂愁的!」
在成大教書、到偏鄉教寫程式、執行空拍計畫、組裝音響、開冰店、做木工……蘇文鈺不斷湧出的點子,真的令人很「憂愁!」
蘇文鈺 小檔案
出生:身分證上是1964年生
家庭:已婚,育有2女
學歷:交通大學控制工程系、紐約科技大學理工學院電機博士、交通大學電信中心博士後研究、史丹福大學音樂音響中心博士後研究
經歷: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前愛自造者學習協會理事長
專長:數位音訊處理、電腦音樂分析合成等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新疆代表】 別人回鄉是度假,她回鄉是發展事業 台灣太赫茲 單心妤 用直銷鋪就一條連結烏魯木齊的路
【越南代表】 有勇氣到異鄉的都是心性堅強的人 盛德信 段鳳琳 把傷疤柔化成希望的翅膀 終能自在飛翔
【緬甸代表】 一邊有生她的 一邊有她生的 永久 吳麗琴 將思念與虧欠轉化為成功的動力
【印尼代表】 走崎嶇的路,為了寫特別的故事 雙鶴 郭芝余 跟媽媽在不同的國家經營同樣的事業
【越南代表】 8歲逃離柬埔寨、住進難民營 康園 沈家如 輸在起跑點,憑求生的意志贏向終點
【福建代表】 原本只想存到10萬人民幣就回家 優世德 詹子萱 離鄉背井的命格,一出走就是35年
【越南代表】 小公主撐起一把助人巨傘 台灣自體幹細胞 陳金紅 沒想到來台灣後變這麼厲害
聯絡我們
傳智國際台北總公司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9號4樓
電話:886-2-2368-4498
傳真:886-2-2718-8883
Email:group@brai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