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生活藝文 作者 / 戴學文 期數 / 第391期
格雷欣回收劣幣,金瑞山拒絕逐底 兩場改寫宿命的經濟反擊戰
市場有理論,也有人情。經濟學說:「劣幣會驅逐良幣」,現實常見:愈真誠的人愈吃虧、愈規矩的人愈難走。可是在歷史上,總有一些人選擇不妥協。
像英國的格雷欣、台灣的金瑞山金鋪,在大家能混就混的時候,反而願意給出好成色的銀幣和金條。
在直銷業,也不乏這樣的經營者:不說謊、不放棄、不傷人,即使慢一點,也願意走得正一點。他們證明了,理論不是宿命,人性也能向上。
圖片提供/戴學文
經濟學理論大多建立在一個基本假設之上——人都是「經濟人」(Economic man)。什麼是經濟人?簡單說,就是一種「在合法的最低限度之下,做出有利於自己決定」的人。這個基本假設,顯然是歸納自對於人性的長期觀察,並未引來太多異議,所以「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法則、「逐底理論」(Race to the bottom)也就紛紛建立。
「劣幣驅逐良幣」法則與「逐底」理論
「劣幣驅逐良幣」,是一個為大眾所熟悉的貨幣理論。它告訴我們,以金銀等貴金屬鑄造的錢幣,如果面值相同,成色卻有好有壞、有大有小,那麼,成色好的、重量大的,會因金銀含量較多,被人保留下來,只剩下那些成色不好、重量又輕的,繼續在市面流通,結果就成了貨幣貶值。
(圖一)以台灣5元硬幣為例,從過去到現在,就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
「逐底」理論,同樣也是出自對人性的觀照推演出一種結果:如果政府將商業、環保、勞工等各種政策的既定標準往下調或者放水不去執行,那麼,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相關業者的表現水準從此不僅不會提升,在低標的驅使下,只會向下沉淪,競相「秀下限」,投入心血、力爭上游的人就會被淘汰。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上述兩種理論,都出現在大數據分析還不存在的時代,但藉由對於人類在經濟活動普遍存在自私自利心態的犀利觀點,得出劣者勝出與向下沉淪的結論。雖然,在在與生物演化的方向背道而馳,也讓主張人性本善的人感到錯愕,它們卻是無數人的經驗累積。
多年來,這兩個理論通過重重考驗,已無人會否認其合理性。然而,即便如此,既成事實並不是無法被逆轉;事實上,在中外歷史上,總不乏突破理論魔咒的成功案例。
以良幣回收劣幣的格雷欣
(圖二)湯瑪士‧格雷欣畫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湯瑪士‧格雷欣(Sir. Thomas Grasham,1519-1579),出身於英國巨商世家,先後受聘擔任王室財務代理人與財政顧問等職。他的名氣,不僅建立在提出劣幣驅逐良幣法則,更由於逆轉當時劣幣橫行的現象,協助英國以良幣成功回收劣幣,讓國家財政重回正軌而受到尊崇。
從亨利八世(1491-1547)以來,英國連年對法國、蘇格蘭戰爭,為了籌措軍費,對內橫徵暴斂,對外大肆舉債,陷入財政困境。鑄造大量劣質銀幣賺取「鑄幣稅」就成為王室開闢的主要財源。
結果就造成市面上劣幣充斥,早期成色較好的銀幣,不是紛紛被民眾保留下來,就是鎔成銀條送往國外出售,售銀所得還可換到更多英國新幣。有人則是從銀幣邊緣刮取銀屑牟利,這也造成另一種形式的劣幣問題。結果,物價不斷上漲,英國進入了歷史上著名的大貶值時代。
當時的國際匯兌是以錢幣的含銀量計值,劣幣也讓英鎊大幅貶值,影響所及,對外積欠大量外債的英國,得支付更多英鎊償還。當亨利八世去世時,外債總額,連本帶利外加匯損,已超過100萬英鎊,這大概是英國7年稅收的總和。(註1)
這種因劣幣而造成的財政沉痾,一直到了伊莉莎白一世(1558-1603)任命格雷欣為王室財政顧問之後,才逐漸獲得解決。
在格雷欣的建議下,英國利用當時南美洲銀礦大量開發、銀價走跌的時機,開始鑄造大量成色較高的優質銀幣,強制回收過去的劣幣;新幣同時也採用先進的齒邊(Rims)設計,讓磨邊偷銀的行徑無所遁形。用良幣取代劣幣的結果,英國物價趨於穩定,英鎊匯價回升,甚至逐步回復到大貶值時代之前的水準。
眾所周知,英國於伊莉莎白一世在位後期(1588年)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國勢從此崛起;但沒有格雷欣貨幣改革所奠定下的財政基礎,或許後來的發展仍有變數。根據歷史記載,早在格雷欣之前,劣幣驅逐良幣法則已有包括著名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等多人先後提出,或許是格雷欣的重大貢獻無人能比,後來英國學者就堅持以「格雷欣法則」(Grasham’s Law)相稱。
拒絕逐底的金瑞山
當今各大賣場、銷售通路,基於成本效益、避免消費爭議等考量,力求商品與服務內容與廣告文字相符。這種標準作業下,個別顧客回饋的感受並不容易受到重視;若還記得從前的菜市場,它給人的是另一種不同的體驗:結帳時講價、去尾數都是交易的慣例,最後再以賣菜阿桑在客人菜籃裡塞點蔥薑收尾;商家之間比較的,除了物美價廉,還有與客人的好感情,這種做法恐怕是經濟學上的逐底理論所忽略的。
1949年6月15日,台灣發行新台幣,最初本要藉由釋出政府庫存金條為新幣建立信用,卻碰到麻煩,後來金瑞山就是運用這種「菜市仔」行銷策略,成功幫政府解圍。
新台幣發行之際,為了維護幣值,台銀奉命實施黃金儲蓄辦法。根據規定,十天期的定期存款期滿可按官價領取等值黃金,藉此建立民眾對於新台幣的信心;另外,台銀也在市場拋售黃金,節制鈔票流通。
不料,這些金條都是稍早中央造幣廠撤離上海前倉促鑄造,成色普遍偏低,無法達到當時台灣慣用990足金的標準,依慣例,若不改鑄就必須折價,造成持有人損失,因此,在台灣市場遭到抵制。
當時,金瑞山金鋪,是台灣最大銀樓,日治初期的1898年成立於台北大稻埕。台銀於是找上金瑞山金鋪,委託代為鑄造金條,同時也有藉由金瑞山在民間的聲譽為黃金成色背書之意。但,台銀交給金瑞山的大批金料,都是中央銀行所移交大陸運台來自民間的雜金,直接鎔化鑄成金條,同樣也存在成色低落的問題。
(圖三)金瑞山金鋪拒絕「逐底」,特別選用成色991為台銀鑄造金條。
當時,由於中央造幣廠遷台未久,還無法運作,台銀只能繼續利用金瑞山拆彈。解決之道,就是鑄造出符合市場標準成色990的金條,以平息爭議。臨危受命後,金瑞山卻做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將金條成色標準調高至991,與民眾博感情。
儘管鑄造的金條只高於市場標準區區千分之一,但這種略施小惠的策略卻一炮而紅。由於金瑞山的991金條推出後大賣,名列台銀的熱銷黃金商品,隨後在1949年12月16日就以「991台條」之名掛牌上市,並引來其他銀樓業者仿效鑄造。
到了1950年6月1日,台灣中央造幣廠也跟進;一時之間,成色991金條就在台灣成為主流。(註2)金瑞山拒絕逐底的結果,不僅挽回政府黃金名聲,也意外地提升了台灣社會多年以來的用金標準,更成就了當時台灣第一銀樓的美名。
格雷欣與金瑞山兩個不同的故事,卻傳遞著一個同樣的訊息:理論並非宿命,人是可以改變現狀、翻轉逆境的。
(註2)戴學文,《民國黃金檔案》 第六章 第二節 金瑞山金鋪,與《中央造幣廠鑄金案與大陸運台黃金》,第四章 台廠時期。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品茉兒生醫 從「微代謝」到「善循環」 3年營收破10億的成長方程式
百麗絲丹 研產銷一條龍 科學和醫學為基底,讓明星和醫生都願意背書
聯絡我們
傳智國際台北總公司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9號4樓
電話:886-2-2368-4498
傳真:886-2-2718-8883
Email:group@brai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