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生活藝文》精彩內容

快時尚  假簡約


分類 / 生活藝文
作者 / 戴學文
期數 / 第385期

    快時尚  假簡約


快時尚商品,降低了你我消費時的罪惡感,卻在無形中成為破壞地球的幫兇,如何在業績與責任之間、消費與需求之間取得平衡,業者的策略與消費者的決定都是關鍵。直銷商品雖然不是快時尚,但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中,也應將環境永續議題列入思考,落實ESG,更能贏得尊重。

 圖片提供/戴學文

 

曾幾何時,在優衣庫(Uniqulo)、無印良品(Muji)、Zara等專賣店閒逛消費已成為你我的日常,看來不管經濟怎麼詭譎多變、貧富差距如何懸殊,各大國際與本土的快時尚(Fast Fashion)品牌,仍能引領潮流,走出一片藍海。

 

不過,很少人注意到,快時尚同時帶來隱憂,而且情況逐漸惡化中。

 

何謂「快時尚」?維基百科所下的定義是:可在很短的時間將時裝周中展出的潮流服飾推出的商業模式,亦稱為「速食時裝」、「廉價時尚」、「低成本時尚」、「經濟型時尚」,「大眾化時裝品牌」等。

 

(圖1)在快時尚店購物已成現代人的日常。日本大阪的優衣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快速大量生產  鼓勵無痛消費

 

快時尚,除了具有即時、廉價、低成本、大眾化等特色之外,筆者認為,它很明顯是來自於對傳統消費模式的反撲。一直以來,消費者受制於「一分錢一分貨」的法則,強調做工、材質、耐用程度與設計品味、變化稍嫌遲緩的商品,往往與奢侈品畫下等號,消費者只能克制慾望,偶而任性為之。

 

後來,快時尚將商品的特質進行重組,做了部分妥協;在商品中加入新潮的設計元素,採用大量標準化生產,大幅降低成本售價,消費者再也無需克制。又因款式不斷翻新,快速同步上市,選擇變多,加上明亮舒適的賣場、退換貨方便的服務,精明的消費者紛紛丟盔棄甲,加入各種品牌的鐵粉行列。

 

然而,快時尚產業不斷成長的事實背後,一直隱藏著一個祕密——為了成就快時尚,整體產業提供了太多商品,無論業績好壞,都無可避免地會造成滯銷,絕大多數滯銷品的下場,就是被銷毀!據報導,目前全球每年生產的衣服高達1000億件,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被使用,約有85%淪為垃圾。這個占比相較於十多年前增加了4~5成,數字仍持續成長中。(註1)

 

這些數字主要與快時尚有關,這個產業已同時成為製造垃圾的主要來源,焚化爐日夜不停運作也處理不完。至於少數幸運被賣出的商品,情況也沒好到哪裡;消費者因新品源源不斷,種類多到讓人出現選擇障礙,但因為價位便宜,就像流行語所說「小孩子才做選擇」,消費者不再多做考慮,放手大買,無形中,喜新厭舊、過度消費的習性就這麼養成。這種消費心態讓快時尚商品大多注定短命,不必多久就會被汰換丟棄,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環境公害問題。

 

(圖2) 快時尚成為公害與垃圾製造者。(圖片來源:Elaina Simonsen,The Fast Fashion Epidemic. https://www.sustain.ucla.edu/)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

 

你有多久沒聽人提起「惜物」一詞了?這個來自保守社會的傳統美德,因不利於技術開發與產業發展,早早被束諸高閣,取而代之的是反其道而行的行銷策略。最常見的,無非是手機、個人電腦及其作業與文書系統等3C用品。在強力的品牌形象塑造與操作下,業者藉由商品的不斷改款,如加快速度、添加新功能、配件或變更外觀等,做為推動業績成長的動能。

 

但,市場果真存在這麼多需求?或者業者只是想「割韭菜」?在一波波宣傳效應影響下,這些問題都變得不重要,因為粉絲心甘情願,不覺心疼。快時尚,使用的商品策略也極為類似,影響層面卻更為廣泛。

 

面對不斷換季、以量取勝的快時尚商品,消費者明明不缺,卻因價格低廉,不假思索手刀買下。除了過度或重複購買,久而久之,消費者對於穿著的審美觀已默默遭改變,個人特色逐漸喪失。在商業操作下,選項看似變多,結果卻是趨於大同小異,人們不知不覺成為潮牌的活廣告。

 

這種情形,不由得讓人想起美國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主張——“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他反對流於繁複奢華、欠缺永續性的設計,被視為對於當時新巴洛克、新哥德及裝飾藝術(Art Deco)等所謂歷史復興風格的反叛。Less is more在1920年到1950年期間於歐美流傳開來,逐至成為當代建築設計的重要理念——如果了解真正需求所在,相較於盲目追求多與更多,讓事物保持精簡,反而才是最好做法,能帶來最好結果。(註2)

 

(圖3)主張Less is more的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圖片來源:網路)

 

路德維希的理念,後來被廣泛應用於其他領域,影響各種商品行銷,並成為不少人的消費哲學。儘管快時尚也不乏以「簡約風」自詡,只不過Less is more所講求的品質、可信賴性、可持續性、耐用度與感情連結等,是追求頻繁消費、可拋棄式、降低成本、犧牲環保的快時尚所普遍欠缺的。

 

一簪一珥  明末李漁的簡約美學

 

值得一提的,Less is more所代表的簡約主義,早就有了「中國版」,也就是明末清初由後人奉為生活美學大師的李漁所提出。其中,又以他的「一簪一珥」理論,最令人印象深刻。

 

(圖4)李漁所不表苟同的明代婦女裝飾。

 

明朝晚期,富裕的江南地區,婦女以佩戴飾品為時尚,講究在頭上臉上戴滿由挑心、前分心、滿冠、掩鬢、頂簪、鈿兒等6種髮簪插件所組成的頭飾,名為「頭面」。不過,這個行頭過於繁複浮誇,讓人看來頗具壓迫感;此外,一套頭面最重可達兩公斤,英王登基所配戴王冠大概就是這個重量。

 

皇冠因太重無法久戴,所以,莎士比亞曾在其《亨利四世》之中描述:「欲戴王冠必承其重」(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英王是為了加冕,才勉強頂起王冠,而當時中國女性簡直是活受罪!所以,李漁力主裝飾不必過度,只要一支髮簪與一副耳環就夠用一輩子,即所謂「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李漁鼓勵婦女捨棄其他飾物,僅使用一支髮簪與一對耳環,但他的建議卻有其考量,一點也不馬虎。以耳環來說,他在《閒情偶寄》中說:「飾耳之環,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銀一點,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若配盛裝豔服不得不略大其形,但勿過丁香之一二倍」。

 

李漁推薦的「丁香」,是明末清初非常流行的一種耳環,造型像是一朵丁香花,因此得名。富貴之家,多以金銀打造,財力不豐者,則用銅錫取代。因丁香造型簡單樸實,經久耐用,不怕退流行,既無礙日常作息,又適於宴會配戴,優點多多。另一方面,丁香耳環完美詮釋了李漁對於裝飾之美的觀點,也就是作為一種飾物就應當發揮襯托功能,小小一顆,就可畫龍點睛,提升主人氣質,體積太大反而喧賓奪主。

 

落實簡約  決定權在消費者手上

 

快時尚,無法真正簡約,反而衍生出更多問題,已到了讓人無法忽視的地步。因此,在各界呼籲以及業者的自覺下,無論被歸入快時尚產業與否,Less is more的理念被愈來愈多品牌所重視,將簡潔、實用、人性化、減廢、愛物惜物等特色融入商業設計與經營觀點之中。

 

例如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開發產品追求創新,也注重化繁為簡(註3);無印良品,講求合理價位之餘,也在其官網上宣示使用良質素材、捨棄不必要流程、簡化包裝等三大堅持;Leica(徠卡)相機,長久以來在每一本操作手冊上敘明自家對於手工製造、經典設計和經久耐用為嚴格要求,藉此抓住忠實攝影愛好者的心;還有IKEA(宜家)則是在年度目錄上,闡述其可持續設計(Sustainable design)、簡約實用的設計,以及溫馨居家氛圍的產品特色等。

 

不過,快時尚仍然處於快速成長階段,少數業者的自律與努力能否拉開整體產業與惡的距離?消費者的決定仍會是關鍵。

 

(註1)劉彥萱、黃冠瑋,全球快時尚災難!舊衣變建材續命一世紀 tw.news.yahoo.com,2023年12月10日;與彭杏珠,新地球殺手 國人每分鐘丟438件衣服 | 遠見雜誌,2017年12月29日。

(註2) Philip Johnson, “ Mies van der Rohe,”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 1947。

(註3)Walter Isaacson, “Steve Jobs,” Simon & Schuster , 2011. 10. 24。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聯絡我們

傳智國際台北總公司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9號4樓
電話:886-2-2368-4498
傳真:886-2-2718-8883
Email:group@brainet.com.tw

直銷世紀LINE@

申請粉絲平台


點擊或掃描QRcode即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