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 d426v 作者 / 林忠儒 期數 / 第366期
成功路上的指南針、鏡子和催化劑 教練GROW成長模式(上)
教練技術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透過被教練者心智模式的改善,可以協助人們看見是什麼樣的心態與信念阻礙了目標的實現,若是能夠打開盲點,將無效的慣性與行為做調整,便可以提升效率和潛能。
最早使用「教練」這個詞語是在體育界。70年代美國網球教練提摩西‧高威(Timothy Gallwey)將「教練」帶進了企業管理中,這是企業教練技術的起源,時至今日已發展20多年,教練技術成為企業提高管理效率的最佳工具。
我們常說:「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我想這個觀點就是源於此處。傳統的管理模式是「對事不對人」,透過標準化來提升效率,只要專注制度的管理,將流程管控得當,就能創造一個可複製的績效成果。但教練技術的關注焦點是人,更精準地說,是「人的心態與信念」。哈佛大學有一個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成功,85%取決於積極的心態,而只有15%取決於智力和資訊。」
教練技術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因為心態與信念主宰一個人對環境的觀點,以及採取行動的依據,透過被教練者「心智模式」的改善,可以協助人們看見是什麼樣的心態與信念阻礙了目標的實現,若是能夠打開盲點,將無效的慣性與行為做調整,便可以提升效率和潛能。
二戰之後,約翰‧惠特默(John Whitmore)博士發展出一套提問模式——GROW。用「教練GROW成長模式」提問,能夠激發人們的行動力,創造資源,集中火力,快速地完成所設定的目標。
教練技術的操作中,教練不會提供對方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更不是替代被教練者去完成工作,因為教練相信的是「被教練者的身上擁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教練是協助被教練者找到這個方法,用這個有效的方法去完成目標。
教練是指南針
指南針的功能是協助指出方向,教練的功能是協助被教練者找出目標方向。
許多人在生活中提及夢想的時候,態度常常是「不主動、不拒絕,但也不負責」,時間久了再問到這個夢想,就成了「不敢要、不敢想、不要再問我」。人們容易在生活中失去方向,加上習慣性無助的養成下,失去追求夢想的勇氣,教練可以透由「教練GROW成長模式」提問法,掀開壓制在被教練者內心深處的渴望,協助被教練者看見自己的「想要」,更進一步讓「想要」設定成為人生的目標。
特別要提醒的是,指南針指的方向是大自然環境決定的,不是指南針自己決定的,教練過程中,所謂的目標是被教練者決定的,教練就像指南針的功能,將目標精準地指出,教練要協助被教練者看見目標、釐清目標,這個目標是被教練者的目標,不是教練的,教練千萬不能把自己的目標加在對方身上。
教練是鏡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曾以這三面鏡子成就內聖外王的事業。一面鏡子最大的功能就是讓你可以看見自己,教練的角色也像鏡子一般,100%真實地反映出被教練者的心態和狀態。教練從3個角度反映出真相:
1.自己認定 他人認定
心理學有句話說:「你會看見你所相信的,你不會相信你所看見的。」這就是每個人的自以為是在作祟,從而產生「無知自信」、「感知差異」、「認知失調」,於是就形成盲點:「我覺得我盡責了,卻有人認為我不負責任」、「我覺得我很寬容,但是卻有人說我跋扈計較」,為什麼我會給到大家這麼巨大的落差感?教練這面鏡子就是要把「他人認定」真實反映,讓被教練者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
2.道理的擁護者 道理的使用者
就是「說的」和「做的」之間的差距。倡導真理,就是用嘴巴說大道理,這是道理的擁護者,說的人盡皆知,但是有沒有遵循真理實踐,有沒有做到自己所說的,這才是道理的使用者。許多公司標榜誠信,那麼公司所做的事是不是無不可對人言呢?甚至有些公司會要求員工讀弟子規,犯錯的員工要罰抄弟子規,試問公司是弟子規的擁護者,還是弟子規的使用者呢?教練要協助被教練者看見說的和做的之間的差距。
3.特例 通則
一般人的觀察視角總是有侷限,不管時間上還是空間中,很少有人能夠客觀、公正、全面地探討一個議題,所以個人所見所聞大多是某些時段的,或者某些狀況才會有的特例,但卻很容易被人利用來解釋為通則。
例:
「走這條路鐵塞車。」一定嗎?還是某些時段會塞,某些時段不會?
「火鍋一定要加辣才會好吃。」這是一定的嗎?有替不吃辣的人考慮過嗎?
「不用去找他,他肯定不會買。」有沒有可能,他不是不需要,只是不想跟你買,但是他會願意跟別人購買。
「這個方案一定推不動。」是你一個人遇到障礙,還是大家都走不通?
被教練者是不是以部分代全體,把特例當作通則了,教練這面鏡子可以協助他看見事實。
人為什麼會看不見自己呢?一種原因是缺乏自我覺察,以至於盲點越來越多,另一個原因是內在恐懼,所以盲點越來越大,久而久之,就不願意接受真實的自己。「照鏡子」是一個覺醒的好方式。鏡子不會教你怎麼穿搭衣服,照鏡子不會改變你的樣貌,更不會改變你的態度,一切的改變都需要被教練者自己想要改變。
這裡有個重要的提醒:教練這面鏡子若要有良好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在教練歷程中,教練本身要「歸零」,把自己倒空,放下自己的價值判斷、情緒反應、信念堅持,清楚了解鏡子的角色是幫助被教練者洞察自己的盲點與特點,如此才能正確地做好鏡子的角色。
「做為一面好鏡子的標準」,《莊子》內篇‧應帝王提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這段話是這麼說的,聖人的心好比是一面純淨的鏡子,他們的起心動念跟鏡子一樣,在事物尚未到來之前,不會刻意主動邀迎入鏡,若事物被鏡子正巧映照到,則完全呈現,無所隱藏,所以聖人的心就像鏡子一般,不會受到外在事物的牽絆,也就不會感覺被傷害或有所損失。」
借鏡、借鏡,鏡子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好的教練在扮演鏡子角色時要有3顆心:
(1)平常心
「不將不迎」,專注當下,不做不切實際的惦記,更不會照著A、心中卻惦想著B,平常心是「當下的自在」。
「應而不藏」,不管任何物件,全數映照,沒有任何隱藏、遺漏或忽略,不選擇,無區別,無例外,自在接受,包容一切,真實不虛,這是一種「平常心」。
(2)平靜心
當鏡子映照黃色物體,鏡子的本身不會變成黃色的,同樣的,當照映藍色物體,自身也不會變成藍色。當事物移走,鏡中隨即空空如也,鏡子映照人、映照物、映照天地萬象,但自身的本質始終未變,這是一種「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心境,不罣礙、不執著,當下全力以赴,完全融入,事後能空、能靜,不眷戀奢求,心有定境,不住因果,這是「平靜心」。
(3)平等心
王侯將相、富有權貴之人照鏡子,鏡子不會因為他們的身分尊榮而有所禮遇,讓他們照起鏡子來特別好看。困苦殘疾、孤寡貧賤之人照鏡子,鏡子不會因為他們身分低下而心生厭惡、虛應了事,真正做到「與聖人居而不喜,與凡夫居而不憂」的「平等心」。
教練是催化劑
催化劑的功能是幫助被教練者更有效、更快速地達到目標。心態決定行動,行動創造結果;在教練歷程中,如何幫助客戶達標,關鍵在「遷善心態」。
易經:「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君子但凡看到更好的,無不心嚮往之,於是就調整心態,改善自己的狀態,如果有錯誤的地方,就改正它。事實上,不論改善或是改正,都源於君子願意調整自己的態度,願意看到事物的光明面,並且用學習與行動充實不足的自己。
甲和乙兩個商人到非洲賣鞋,看到非洲人都不穿鞋,甲認為非洲不是市場,因為大家都沒在穿鞋,乙卻認為非洲市場很大,因為大家都還沒穿鞋。甲和乙兩位商人,你認為哪一位更有遷善的態度呢?
同款故事還有「阿拉斯加賣冰箱」,兩個商人到阿拉斯加發現阿拉斯加非常冷,根本就是個大冰庫,賣冰箱怎麼有商機呢?結果恰恰相反,就是因為氣溫太低,需要冰箱協助食物保持常冷狀態,結果冰箱大賣。
當一個人遇到問題,願意保持正面思考模式就是遷善的態度。唯有良好的態度才能有行動力,你想要給自己創造怎樣的人生成果呢?最重要的是留心我們自己的遷善態度,教練的目的在於追求被教練者內心的變化與成長,遷善的態度正是美德背後的美德,人人都渴望自己能夠擁有傲人的卓越績效、融洽的人際關係、美滿的幸福生活,教練技術是最強大的成功推手。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新疆代表】 別人回鄉是度假,她回鄉是發展事業 台灣太赫茲 單心妤 用直銷鋪就一條連結烏魯木齊的路
【越南代表】 有勇氣到異鄉的都是心性堅強的人 盛德信 段鳳琳 把傷疤柔化成希望的翅膀 終能自在飛翔
【緬甸代表】 一邊有生她的 一邊有她生的 永久 吳麗琴 將思念與虧欠轉化為成功的動力
【印尼代表】 走崎嶇的路,為了寫特別的故事 雙鶴 郭芝余 跟媽媽在不同的國家經營同樣的事業
【越南代表】 8歲逃離柬埔寨、住進難民營 康園 沈家如 輸在起跑點,憑求生的意志贏向終點
【福建代表】 原本只想存到10萬人民幣就回家 優世德 詹子萱 離鄉背井的命格,一出走就是35年
【越南代表】 小公主撐起一把助人巨傘 台灣自體幹細胞 陳金紅 沒想到來台灣後變這麼厲害
聯絡我們
傳智國際台北總公司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9號4樓
電話:886-2-2368-4498
傳真:886-2-2718-8883
Email:group@brai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