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d421v》精彩內容

老智慧 新啟發 環境險惡,人心難測,古人會怎麼做?


分類 / d421v
作者 / 顏國偉
期數 / 第357期

    老智慧 新啟發 環境險惡,人心難測,古人會怎麼做?


 

以歷史人物為中心,整理成生命案例,透過一個個歷史案例的淬煉,一來養成慎思明辨的思考習慣,二來在應對現實時能古為今用,透過現象看清本質,三來還會逐漸練出價值眼光,辨析真偽與深淺。

 

為了應對全球因急速的經濟、科學及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轉變和挑戰,全球教育資源向「STEM」傾斜;STEM代表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各英文譯寫的首字母縮略詞。這個趨勢長期下去,勢必影響在籍學生對歷史產生越來越強烈的疏離感;而學過歷史的人,因為吃過需要死記硬背的苦頭,對歷史有強烈的排斥感,認為學的都是過去的人與事,沒有實際用途。

 

然而,古人卻堅信學習歷史才能知興替、明得失,是帝王之學。20世紀,中西方兩位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毛澤東與邱吉爾,皆有深湛的歷史學養;毛澤東更是對《二十四史》手不釋卷,反覆閱讀,有感即寫下批注,留下許多珍貴史料。

 

現在我們難以重拾對歷史的興趣,與我們所接受的工匠教育模式有關。除了學習特定職業的技能,我們接受的最核心訓練是分析思維的開發(analytical mindset),把3種思考習慣——懷疑、邏輯論證、實證要求,深深置入意識裡,而我們自己就是衡量一切的標準。

 

一個善於分析的腦袋,就像手裡拿著鐵鎚的鐵匠那樣,將一切視為釘子,於是面對一切,下意識就先懷疑,要求邏輯論證與實證;進行懷疑,首先就必須從對象中抽離出來。史學大師錢穆,在其代表作《國史大綱》序言裡特別強調學史必須具備的態度——「溫情與敬意」,若以為自己已經站在歷史之頂點,視歷史為無用之學,則流露自身的淺薄與狂妄。

 

端正心態為何重要

對歷史有「溫情」,歷史才可親近,很自然就能投入其中;而「投入」,是生命實踐的必要條件。對歷史有「敬意」,人才不會妄自尊大,以自我為尺,以感官為界,視歷史如敝屣,無法接通歷史留下的精神感召能量。

 

以在華人世界擁有很多粉絲的北宋文豪蘇東坡為例,他雖然才華橫溢,卻一生如浮萍,幾度風雨,幾經磨難,有恨無人省,最終卻能放下心中鬱鬱不平之氣,活出生活的韻味,靠的就是在飽覽自然河山時,獲得歷史的精神感召。

 

在千古絕唱的《念奴嬌》中,蘇東坡道出他遊赤壁時神遊三國,與周瑜、諸葛亮的神交,這就是對歷史投入的感悟。這些風流人物的英雄事蹟,皆已成為過眼雲煙,唯有拍岸的驚濤,依然捲起千堆的雪。這是蘇東坡投入後經真實感受提煉出來的思想。於是,「人生如夢」的結論已不再是書本裡乾枯的概念,而是鮮活蘊含意志的心魂能量。當下個人的冤屈與失志全部變得很渺小,全都放下,滋養了豁達的生命品質;不久之後,他在《定風波》裡道出嶄新的生命境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內心安定,波瀾不起。

 

慎思明辨、古為今用

以歷史人物為中心,整理成生命案例,讓人們可以敞開懷抱,發揮同理心,進入案例中人物的心魂狀態來體會,可以培養慎思明辨的思考習慣,以這樣的方式讀史,如同商學院廣泛採用的案例教學法,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性,怎麼會枯燥無味呢?

 

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呂祖謙就是如此主張:「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清代名臣左宗棠進一步要求利用歷史人物來深思:倘若古人身處自己在現實中面臨的抉擇時,古人會如何決定?他說:「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但要現代人做到左宗棠的建議,並不容易。缺乏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便無從投入體會古人待人接物的氣象,無法把握古人的心志,往往將自己的欲望與焦慮生硬套在古人身上,從而墮入自圓其說的思考盲點中。

 

能充分借鑑古人的思考與做法,令自己從生死一念之間豁然開朗的不二人選是王陽明。他是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因為得罪了大太監劉瑾,流放到貴陽北部修文縣的龍場鎮。龍場當年是個鳥不生蛋的窮鄉僻壤,虎獸蚊蟲出沒,環境險惡。

 

長途跋涉,惡劣環境,加上先天體弱,身心困頓的王陽明內心痛苦掙扎,盤踞在龍場的山洞裡,生或死懸於一念:「就因為表了態,自己才落得如此下場,這是什麼道理?」

 

從小就以聖賢為榜樣的他,問了自己:「過往的聖賢如果與我處境相同,他們會怎麼做?」這一偉大之思竟然讓他悟道,得出了結論:「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誤也。」頓時間心魔退了,內心安定下來,走出生命的黑洞,後來還逐漸走向人生的巔峰,文治武功達到過往聖人遠未能及的高度。

 

王陽明的事蹟,展現歷史精神感召力的真實性,其能量足以令人破除虛無、驅走孤獨,讓人過關、脫胎換骨。

 

這樣子讀史,透過一個個歷史案例的淬煉,一來養成慎思明辨的思考習慣,二來在應對現實時能古為今用,透過現象看清本質,三來還會逐漸練出價值眼光,辨析真偽與深淺。

 

觀想人物氣象

觀想人物氣象,是將歷史養分攝入意識心魂最關鍵的內化工夫。在過去的歲月裡,戲曲承擔起這份使命,寓學於樂,趣味盎然地將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語言藝術整合在一起。

 

在一陣陣「咚嗆、咚嗆」的鑼鼓聲中,帷幕徐徐拉開,畫上臉譜的演員,穿著亮眼的服飾,才子佳人、帝王將相輪番上場,揮刀舞劍,載歌載舞,演繹各式各樣的歷史人物。正所謂:「匯千古忠孝節義,細細看來,莫道逢場作戲;將一時悲歡離合,重重演出,管叫拍案驚奇」。一齣戲,提供飽滿的視覺享受,讓人發揮想像力;高嘆低吟的曲調,令人釀出千迴萬轉的感受力;而與音韻協調的優雅文字,將深情、濃意、真景,變得朗朗上口,直接刻入思考力。

 

此外,古典詩詞、聯語對歷史人物的氣象進行了高度簡潔凝鍊的刻劃,例如《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名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志遠」,僅僅10個字就讓諸葛亮的氣象復活於思想中,而反覆吟誦、體會這類文學作品,能激發無限觀想的空間,砥礪意志,博大胸懷。

 

百餘年來,戲曲藝術遭受破壞,民間土壤已衰竭。物轉星移,民眾改變的不僅是娛樂的口味,更重要的是,先入為主對戲曲形成的意識偏見,認定這些都是過時乏味的說教,為利於管治的意識形態服務。對比之下,西方中產階層為了顯示自己的文化品味,會選擇在週末到劇場去看一台歌劇或芭蕾舞劇;1859年在巴黎歌劇院首演的歌德原著詩劇《浮士德》,雖然距今已逾160年,而今卻依然叫好叫座。

 

站在教育方法論的立場,戲曲被證實是孕育華夏領袖的高效管道,不應再遭受政治的干擾、時人的漠視。與其要求傳統戲曲向下迎合有錢到只懂得吃香喝辣者的口味,不如支持新藝文工作者,以專業化方式創作貼近生活型態,雖與傳統戲曲有著不同的美學風格,卻情節與抒情並茂的作品,讓文化水平已經大幅提升的現代華人,藉此提高藝術鑑賞的品味,透過戲曲精品藝術讓更多人重新接上歷史教養的源頭活水。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聯絡我們

傳智國際台北總公司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9號4樓
電話:886-2-2368-4498
傳真:886-2-2718-8883
Email:group@brainet.com.tw

直銷世紀LINE@

申請粉絲平台


點擊或掃描QRcode即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