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d440v》精彩內容

明明看了很多書卻記不住 用2個系統破解學習障礙,告別低等勤奮


分類 / d440v
作者 / 陳志揚
期數 / 第348期

    明明看了很多書卻記不住 用2個系統破解學習障礙,告別低等勤奮


 

The illiterate of the 21st century will not be those who cannot read and write, but those who cannot 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

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指那些無法讀、寫的人,而是指那些不懂得學習、不懂得歸零重新學習的人。 ~美國未來學家  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1928-2016)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學習,是不是浪費時間?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從書中覓得黃金屋,有些人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延續上一期的文章,這回我想試著幫各位看官解開一部份謎題。 

 

一個人書讀得好不好,知識淵不淵博,是不是有過人智慧?這件事見仁見智,很難有個客觀評斷的標準。或許拿博士、出書、當教授可以當作一部分學習成果的參考依據,卻也不全然客觀。但若提到諾貝爾獎(Nobel Prize),相對而言就具備極高的公信力,對一個讀書人來說,一生若能拿下諾貝爾獎,不管在哪一個領域,都是被肯定對該領域做出了積極貢獻,或是稱得上是專家中的專家。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奇葩

1896年12月10日,瑞典著名化學家,同時也是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諾貝爾(Alfred Nobel,1833-1896)在義大利逝世。在他過世的前一年,就留下了遺囑,將自己財產的一部分(共920萬美金)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和平、醫學和文學等5種獎金(於1901年正式開始頒發),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中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之後在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成立300周年時出資,以「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名義,增設了第6個獎項,用以表彰在經濟學領域的傑出研究者(於1969年首次頒出此一獎項)。

 

所以,在這些獎項中,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立的最晚,但是也為最奇特。截至2020年,共有86人曾經摘下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其中女性得主竟然只有2位(分別是2009年美國的Elinor Ostrom和2019年法國的Esther Duflo),非白種人得主也僅只有3位。

 

而在10月11日剛公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又是「既男且白」,202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3位美國大學教授共享,分別是任職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經濟學教授卡德(David Card),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安格里斯特(Joshua D. Angrist)和史丹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因本斯(Guido W. Imbens)。

 

不過,說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奇特之處,除了只有2位女性和3位非白種人得主之外,還有兩人也非常特別,因為他們的學術專業幾乎和經濟學無關;分別是開創「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概念的數學家納許(John Nash),他在1994年以「非合作賽局理論」(Theory of Non-cooperative Games)的卓越貢獻獲獎;以及2002年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儘管一門經濟學都沒修過,但他透過心理實驗證明:經濟學強調「經濟決策的過程是理性的」此一重大假設無法成立,這個突破讓經濟學從理論推演往現實世界跨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主宰思考和決策的2大系統

 

丹尼爾˙康納曼以心理學專業卻拿下諾貝爾經濟學獎,讓人嘖嘖稱奇,但是他在心理學界的影響和貢獻更是厥偉。今天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丹尼爾˙康納曼集結他個人幾十年智慧撰寫的《快思慢想》(Thinking,Fast and Slow)一書。因為要想破解多數人在學習時的瓶頸和迷思,就必須先了解我們人類大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為何。

 

書中丹尼爾˙康納曼沿用心理學家史坦諾維胥(Keith Stanovich)和魏斯特(Richard West)的定義,將大腦中主宰我們思考和決策的兩個系統稱之為系統一(System 1)和系統二(System 2)。

 

系統一是自動化的運作,非常快、不費力氣,即使要費力,也很少,它不受自主控制。比如:

  1. 偵測到一個物體比另外一個物體遠。
  2. 回答2+2=?
  3. 在空無一人的道路上開車。
  4. 當看到一張可怕的圖片時,做出厭惡的表情。
  5. 偵查到聲音中的敵意。

 

系統一的功用包括我們跟其他動物天生共有的技能。我們天生就會感知周邊的環境、辨識物體、集中注意力、避免損失及害怕蜘蛛;其他心智活動則透過長期的練習,變得很快而且自動化。

 

系統二則動用到注意力去做費力的心智活動,包括複雜的計算。系統二通常都跟代理人、選擇和專注力的主觀經驗有關。比如:

 

  1. 在擁擠嘈雜的房間中,特別去注意某一個人的聲音。
  2. 數數看書中一頁有多少個a。
  3. 比較兩台洗衣機的整體價值。
  4. 在一個社交場合監控自己的行為,避免失禮。
  5. 填報稅表格。

 

上述所有的情境,你常得用到注意力,總是搞得你很累。假如你沒有準備好,或是你的注意力沒有放在應該注意的地方,表現就會很差,或者完全沒表現。

 

最重要的是,系統二有能力改變系統一的運作,藉由重新設定,控制通常是自動化運作的注意力和記憶功能。而當系統一遇到困難,就會呼叫系統二支持,提出比較詳細和比較特別的處理方式,以解決目前的困難,這就是我們大腦思考和決策一個學習和進步的過程。例如,提醒自己英文的句首要用大寫;在日本開車必須換成靠左行駛;跑步時應該把步距縮短、頻率加快,而且讓身體向前傾斜,腳尖取代腳跟著地等等。

 

集中精神在「學習區」刻意練習

至於,如何讓系統二持續穩定地協助系統一進行升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教授Robert Bjork和Elizabeth Bjork夫妻,根據他們數十年的研究,提出了一條重要的提升學習效果的原則,叫「必要難度」(Desirable difficulties),簡單來說,就是學習的時候要替自己增加一些難度,這對提升學習效果是非常要的。

 

中國知名作家萬維鋼,在其著作《高手學習》也提到類似的概念:真正有效的學習,必須集中精神在「學習區」中練習,即持續地做自己本來做起來還不夠得心應手的事,這才是最好的學習。

 

萬維鋼指出,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3個圓型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項技能(即系統一);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短時間內無法學會的技能;兩者中間則是「學習區」,是最適合我們現在學習的技能(即系統二)。

 

比如看一本書,如果這本書的內容是都是我們熟悉的,完全和我們既存的觀念相符,這本書就在我們的舒適區內,但如果這本書與我們原有的觀念不符,但我們思考之後仍能理解、接受,那麼這本書就在我們的學習區內。而如果這本書遠超過我們目前的理解範圍,那麼就是在恐慌區,學習效果也不會好。

 

所以,除了上一期文章提到的,好的學習必須要配合主動且有效的輸出,學習輸入:輸出的黃金比例是3:7之外;第二個學習的要訣:就是必須「在學習區中進行刻意練習」,否則,我們容易長期待在系統一的舒適區中,而不會有所蛻變成長。

 

不要掉入「低等勤奮陷阱」

我們都知道「多讀書」且要「讀好書」,是讓自己能力升級最快的方法,我從3年之前開始為自己訂下一年至少讀50本書的目標。當第一年結束時,我卻驚覺,雖然在讀50本書的過程中,我的確讀到不少好書,也自認為當下收穫吸收不少,但是當時間一過,把這一年間讀過的書拿出來再瀏覽,腦中的印象卻極其模糊、生疏。這件事情讓我害怕,感覺自己花了那麼多時間學習,腦子裡留下的東西和付出的心力似乎不成比例。

 

很幸運地,兩年前我讀到《精準學習》一書,一年平均讀100本書的作者成甲,在書中提到他也經歷過一段令人沮喪的讀書經驗,今天從書中看到的價值,過去看不到;過去在書中看到的東西,今天記不得,他把這樣效率不彰的學習稱之為「低等勤奮陷阱」。

 

而解決「低等勤奮陷阱」的最佳辦法就是,在我們接觸到新知識的時候,除了花時間用腦思考、用心咀嚼外,還要讓我們的新知識和原來的舊知識產生連結,新舊觀念相符合的,必須進行深化聯繫(最好產生經驗和畫面);新舊觀念相悖的,則進行顛覆對抗,最後PK出一個最能夠說服自己的答案或結論,然後透過持續新的學習再去驗證說明,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所謂的「知識內化」。

 

也就是說,當一個我們原本陌生或是困難的技能或知識,經過我們擺上心力、有紀律地刻意練習之後,會漸漸地熟悉、上手,儘管過程辛苦費力,但是一旦我們能夠將這樣咀嚼後的營養從系統二傳送到系統一之後,這樣的知識或技能就幾乎會一輩子跟著我們,成為我們日常自動化的運作。就好像小朋友學騎腳踏車,過許過程會顛仆、跌倒,然透過學習進而掌握了要領、開了竅,就再也不會忘記如何騎車了!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聯絡我們

傳智國際台北總公司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9號4樓
電話:886-2-2368-4498
傳真:886-2-2718-8883
Email:group@brainet.com.tw

直銷世紀LINE@

申請粉絲平台


點擊或掃描QRcode即刻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