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人直銷媒體第一品牌

《中國直銷》精彩內容

中國直銷經營常見的迷失與迷思


分類 / 中國直銷
作者 / 楊健新
期數 / 第355期

    中國直銷經營常見的迷失與迷思


同樣是直銷,兩岸的直銷型態,不論是經銷商心態還是經營環境,都有非常大的差距。由於中國的直銷法規是根據傳統生產銷售的架構所建立,因此在某些行為模式上,仍然會以傳統的框架去思考,難以跳脫,但又會結合一些創新的模式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業務模式,當然有些創新的確令人讚賞,但不成熟的創新多半仍以失敗告終。本期就來探討一下,中國企業經常會遇到的一些心態與想法,讓想要瞭解內地直銷環境的人可以做個參考。

 

在中國,常見一些直銷老手,在加入一家新公司時,最關注的的就是制度好不好(雙軌、級差、矩陣、混合……)、撥比高不高。雖然不能說這樣不對,但這種思維有點見樹不見林,因為每種制度的設計都與整體的經營模式有關,制度撥比一高,相對的產品定價就必須提高,如果產品不具特色(或是快銷品),價格越高,只是更加賣不出去。因此,一個好的制度應該有相對應的配套運作模式,否則就像一輛汽車配上飛機引擎,結果不是無法匹配,就是把車子撞個支離破碎。

 

制度或經營模式就是王道?

很多直銷企業會強調自己的經營模式多麼優良,甚至於整體主打的就是公司的經營模式,當然這些都無可厚非,但對於選擇從事的人而言,不論是哪一種經營模式,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1. 以投資返利的經營模式少碰

因為經營直銷是做事業,而不是做投資,投資應該是要有明確的投資標的物、企劃書與相關的財務說明,而且投資不代表穩賺不賠,以投資獲利為經營模式宣傳的公司的確有炒作或割韭菜的嫌疑,應儘量避免參與。

 

  1. 不合乎直銷邏輯的商業模式不碰

直銷企業的主力在於倍增,所以模式要合乎直銷邏輯並且能夠結合直銷模式,否則便是從事一份事業做的卻是兩份工,無法達到事半功倍之外,還落得兩頭不討好。

 

  1. 銷售運營模式與制度有衝突者不碰

一個良好的經營模式必須與經營模式配套,因為制度沒有好壞,必須要與整體的運營模式結合才能夠發揮其優勢。因此,在設計制度時,必須把業務的運營模式巧妙結合,才能發揮出整體的優勢效果,而非一般所認知的,模式新、制度好或產品優,業績自然就會好!

 

產品銷售應從品牌開始建立?

建立優良的品牌是很多企業的夢想,因此在業務推廣的開始,就往這個方向去執行,似乎直接就把優良品牌與業績銷售劃上「等號」。我們試問自己:難道我們沒聽過知名品牌從市場消失的例子嗎?當然,這裡不是說品牌不重要,相對的,品牌是企業長久經營的命脈。

 

品牌建立和銷售是兩件事,有時候也是一體兩面的一件事,但直銷與傳統不同的是,傳統行業如果想建立品牌,通常是從上往下做居多,也就是空軍(電視)→海軍(網路、平面)→陸軍(專櫃、門市、活動)的概念,是非常花錢的。而直銷企業要做品牌,通常先從陸軍(人際、活動、門市)→海軍(網路、平面→空軍(電視),由下往上做,在模式上是截然不同的。

 

品牌建立是一個漫長累積的過程,背後還需要產品品質、售後服務與業績的支撐,才有辦法走得長遠。穩紮穩打的做法,應該先打開一定的業務局面,才去考慮品牌建設(包含產品的品牌與事業的品牌),才是有效且經濟的方法。

 

直銷平台上所有產品都能賣?

不論是台灣或中國的直銷,對於這個問題都是十分有爭議的!我個人的見解是「看情況」,核心評估點仍在產品屬性、利潤與經營模式如何結合。由於中國的直銷仍具有一些傳統產業思維,所以在這個概念的認知上還是比較模糊。

 

直銷產品要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在利潤上與銷售上才會有優勢,像普通的產品如衛生紙、普通飲料、土特產……等這些產品(我們姑且稱為平價商品),若要公司要放到直銷平台上銷售,若沒有一定規模的銷量支撐,在源頭是很難拿較大的價差優惠。

 

問題是要有量的支撐,則必須要有一定足夠的會員數量(尤其是消費型會員),最重要的是,這些平價商品還得提撥利潤給經銷商;而且退一萬步來說,直銷企業即使建立了平價商品的銷售平台,也能夠提供返利,但優勢上能夠贏過淘寶、京東這些網路平台嗎?這也是直銷企業一窩蜂仿效做新零售,卻沒法做出效果的原因。

 

比較建議的做法是把平價商品以引流與累積消費者為主要目的,審慎篩選產品品項,只求好不求多,以實惠的價格來銷售,不要完全綁入直銷制度(避免定價過高,價格沒有競爭優勢),這類的商品以純零售為主(針對消費者,而非事業型經銷商),適度地把折扣/優惠給到消費者與直接推薦即可,慢慢引進好產品把人氣與平台口碑印象做出來,否則只會吃力不討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直銷一通,萬法皆通?

這個想法是直銷企業與系統領導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很多經銷商或企業一旦賺了錢,就會認為其他的商業模式充其量只是另一種銷售,因此,會開始涉足一些醫療、旅遊、娛樂、教育等投資,主要目的也是想跟原本的直銷事業結合,畢竟肥水不落外人田。這樣的心態不能說不對,筆者這邊要提的重點是,專業的人應該做專業的事,包括投資也是,更何況有很多企業或經銷商,根本不會滿足於投資,而是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經營這樣的事業。

 

我們常講「隔行如隔山」,在自己不專業的情況下,該給別人賺的錢,還是要給別人賺。一個人在直銷產業能成功,不代表在其他產業就能成功,如果不能成功跨業並結合,反倒是一種負擔。因此,在做跨業的策略規劃時,應該小心謹慎評估。

 

直銷應結合新零售/新行銷模式?

當阿里巴巴的馬雲提出新零售時,中國直銷產業刮起了一陣新零售的旋風;當社交電商/微商紅火時,又造成直銷產業新的流行;當李佳琦的直播帶貨創造新的銷售神話時,直銷業界又趨之若鶩。由此可見,中國直銷產業對於新事物接受能力之高效,也隱約看到中國直銷產業的不安與急躁。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這些爭相仿效的新行銷模式,真正結合好的企業可謂不多,其緣由就是沒搞明白這些模式的優劣之處,與如何與產業結合。

 

馬雲之所以提出新零售,是因為電商的黏著度不夠,所以需要結合線下體驗,把線上線下做完美結合。其實直銷企業早在幾十幾年就已經開始注重電子商務化與體驗行銷,因此,新零售對直銷產業根本是個「偽議題」。但很多直銷企業卻理解成,應該像阿里巴巴一樣做一個電商網站,開一個線上線下聯動的超市,結果當然可想而知,電商網站品項太多,不好管理與銷售,也沒有阿里巴巴這些電商平台的價格優勢。

 

社交/微商電商也是如此,雖然社交電商是因為微信社群與電子支付的流行所催生,但核心原因還是基於這些社交電商無法拿到中國的直銷執照,因而想出一個將電商結合社群行銷的創新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是複製快,但罩門便是黏著度低、產品單價不高、利潤低(追求高利潤則易有囤貨的風險)。因此,社交電商對於直銷公司而言,就只有多媒體工具與複製上的優勢。

 

現在流行的直播帶貨也是如此。之前筆者提過直播帶貨,其實就是網路版的電視購物,差別在於,以前的電視購物用的是電視台的流量(收視率),自己經營則必須自己養流量(收視率)。

 

在此要提醒的是,不是說這些行銷模式不好,不值得學習或仿效。一個行銷模式要紅火,必須有相對應的配套(如產品、模式、制度、工具、教育與文化),甚至還要不斷地試錯與時間的積累,別人模式的成功,模仿照抄不一定會成功(有時別人的成功經驗,是種生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企業經營者要清楚,不是不跟風就是落伍,企業要的營利與生存才是硬道理,如何去弊取利與結合本身的主客觀條件,才是經營的重中之重。

 

善用新的媒體工具,絕對是直銷未來的趨勢;企業懂得運用這些工具,絕對可以如虎添翼。中國直銷產業這幾年對自身的信心是比較不足的,但綜觀其他產業,不難發現,很多大賣場採用的會員制度與招募會員方式,是源自直銷的會員增員概念或模式,而中國的電商/微商/社交電商採用的制度,也是「三級分銷」的概念(中國無牌的直銷只能三級獎金),而一些直播/教育訓練系統所用的銷售方式或教育模式,更是直銷業界在幾十年前就行之有年的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說,直銷產業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足見直銷的魅力與優勢是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有鑑於此,直銷企業不論在轉型或引進新模式時,應該回到最源頭去思考本質的核心價值與競爭力為何,才不會捨本逐末、自亂陣腳。

感謝您閱讀直銷世紀數位版內容


標籤:        




聯絡我們

傳智國際台北總公司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9號4樓
電話:886-2-2368-4498
傳真:886-2-2718-8883
Email:group@brainet.com.tw

直銷世紀LINE@

申請粉絲平台


點擊或掃描QRcode即刻申請